• 媒体报道
媒体聚焦 | 《安徽画报》:破界聚智,弄潮长三角的安徽“科创飞地”
发稿单位:       日期:2025-06-05        点击:

6月5日,《安徽画报》以《破界聚智,弄潮长三角的安徽“科创飞地”》为题报道了省投资集团旗下上海裕安公司投资运营的G60松江·中安科创园。报道称,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引领下,安徽省积极布局、精心打造以G60松江·中安科创园为代表的一批“科创飞地”,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,以多元协作模式,共同奏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。

报道速览

五月的上海,晴空万里。在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临港松江科技城核心区,一座长廊形态的巨型建筑映入记者眼帘,行云流水般的建筑“云顶”显得格外光华璀璨,这便是G60科创云廊,它是汇聚起区域创新协同高质量发展的“科技巨龙”, 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起点和桥头堡。

步入位于G60科创云廊内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,一幅宽大的电子沙盘区域地图引人注目,画面上,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宛如一条熠熠生辉的创新纽带,横跨沪苏浙皖一市三省。


上海松江,江苏苏州,浙江嘉兴、杭州、湖州、金华和安徽合肥、芜湖、宣城九城(区)以G60沪昆高速为脉络延展,积极布局科创企业及先进制造业,驱动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技术流、信息流等要素奔腾涌动,构建起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格局。

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,一场打破地域藩篱的创新协同实践正在长三角地区激荡。当江浙沪的科创源泉,遇上江淮大地的发展渴望,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引领下,安徽省积极布局、精心打造“科创飞地”,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,以多元协作模式,共同奏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。


沪皖携手,

种下协同创新“种子”

2018年,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举行,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明确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。这一重大决策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长三角地区激起层层波澜。安徽省投资集团敏锐捕捉到这一历史机遇,开始深入思考在一体化发展浪潮中安徽的机遇与方向。

何为“科创飞地”?简单地说,就是通过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设立研发和孵化平台,利用“飞入地”的科创资源进行项目孵化,然后将孵化的项目和技术转移到“飞出地”进行产业化,从而实现“飞出地”与“飞入地”的合作共赢。在G60松江·中安科创园(简称“园区”)里,园区董事长高源介绍道。

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总体空间布局规划图

“我们意识到,安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,必须深度融入长三角,尤其是要对接上海的科创资源。”高源表示,经过与上海市相关部门的一系列深入交流、对接研讨,2020年9月,安徽省投资集团与上海市松江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建园区,开启了沪皖合作的崭新篇章。

这座占地170亩的科创园区于2021年12月28日正式开园,园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,更是创新生态的孵化器。厂房、办公区、人才公寓等功能区有序布局,为了丰富园区生态平台,拐角楼被改造成室内体育中心,设有篮球场、羽毛球、乒乓球和屋顶足球场等设施。“从一开始,我们就希望打造一个‘生产+生活+生态’综合性的产业社区。”高源表示。

位于上海松江的G60松江·中安科创园(南区)

截至目前,园区出租率稳定在80%以上,市场化招商团队已筛选数千家企业,形成“高端制造为主、外资项目引领”的产业格局。园区的税收缴纳模式也别具一格。区别于传统飞地“注册在外”的模式,园区选择“扎根松江”:企业注册地、税收缴纳均在当地,既享受G60科创走廊的政策红利,又以“在地化”姿态融入上海产业生态。

这种“双向嵌入”模式,得益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(简称“联席办”)的前瞻设计——其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,倡导“开放包容”的飞地理念,将各地设立的科创平台视为“区域合作窗口”而非“招商竞争对手”,为沪皖合作奠定了“共商共建”的制度基础。

联席办负责人告诉记者,近年来,联席办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,构建“双向赋能”服务生态。一方面,为外地企业融入上海铺设“跳板”。例如安徽企业可优先在松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安置高端人才,待时机成熟再推进总部建设;另一方面,为松江企业拓展产能提供“空间”。当本地载体不足时,支持企业将生产环节向安徽延伸,有效降低运营成本。此外,针对部分飞地以“低价租赁”引发的无序竞争现象,联席办通过统筹协调,引导各地将竞争焦点转向服务质量提升。如洞泾镇设立松江区专业服务人才服务点,为落户企业提供人才落户、子女教育、医疗保障等全链条服务,形成“服务优—企业留—生态好”的良性循环。同时,联席办借助定期协调会议,及时化解跨区域争议,保障各方在税收分配、项目归属等方面的合理诉求,确保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始终沿着市场化、规范化轨道前行。


服务安徽,

搭建企业“沪上桥梁”

“园区始终牢记服务安徽企业的使命,积极为安徽企业进入上海搭建桥梁,对接各地政府,提供展示销售和人才服务等全方位功能。”高源介绍,为了促进一体化发展,园区举办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活动,如2024归心谷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四届“海聚英才”全球创新创业大赛,“创响中国”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长三角赛区复赛也连续三年在此举办。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优质项目和人才汇聚,将资源平台有效聚焦在园区。

在产业发展方面,园区致力于打造高端产业链集合,围绕人工智能制造领域发力,成功引入了瑞士百超,这家全球精密机床巨头,2024年1月将中国区总部迁至园区,正是基于硬件设施匹配、区域优势显著、园区服务优质以及G60科创走廊的产业集聚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。

“从硬件设施角度来看,松江·中安科创园的条件与百超的业务需求高度匹配。百超的产品涵盖切割机、折弯机、起管机等大型设备以及相关料库,这些设备对厂房空间有着特殊要求。科创园一楼的厂房空间宽敞,能够轻松容纳百超的高大设备,为设备的生产、展示以及仓储提供了充足空间。并且,该园区还能实现生产、展示与办公一体化,这是百超在市区办公时难以企及的优势。”百超(上海)精密机床总经理李孟舟表示。

目前,百超的客户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,而安徽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,在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。早在入驻园区之前,百超就敏锐察觉到这一趋势,其最早的几个自动化大型示范性工厂项目就落地在安徽。更关键的是,园区成为百超链接安徽的“桥梁”—— 通过联席办协调,园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经常组织各类交流参观活动,帮助百超对接各地企事业单位,其中与安徽的企业来访十分频繁。

为了更好地服务安徽的县域经济发展,园区鼓励当地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和对外展示窗口,利用园区平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项目。目前,园区企业主要呈现出两个发展方向:一方面,园区内企业积极对接安徽,部分已落户安徽;另一方面,园区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,助力企业发展。例如鼓励安徽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。萧县企业海尚变频在入驻 “萧县·长三角城市联合创新空间”后,依托上海人才优势组建硕士研发团队,年产值从千万级跃升至1.5亿元。这些案例勾勒出一幅生动图景:科创飞地不仅是“驻沪办事处”,更是创新要素的“转换器”—— 上海的人才、技术、资本,通过园区过滤、重组,转化为安徽产业升级的动能。

2024年10月,沪淮科创协同中心正式运营,这是淮北市相山区在上海打造的专业创新科创平台,采用“上海孵化 + 淮北转化”模式,围绕淮北绿色食品(含合成生物)、智能制造(含汽车零部件)、新能源材料、PCB半导体等主导产业图谱,精准嫁接上海资源。通过导入上海龙头企业订单,加速孵化项目成长,如研发高压电极的聚合时代,在中心对接下正与高瓴资本洽谈融资,预计1-2年内将产能落地淮北。


未来图景,

融合中释放更大潜力

近日,安徽省发展改革委、省科技厅联合印发《安徽省推进长三角科创飞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(试行)》,强调要在研发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、加强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。这些举措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曹贤忠教授看来意义重大。

“以G60松江·中安科创园为例,这种飞地建设运营模式有着很明显的突破性意义。”曹贤忠指出,这种模式精准地击中了此前安徽创新资源不足的痛点,“以往单纯依靠资金聘请团队的模式,其局限性日益凸显,难以实现深层次的创新突破。而如今,安徽将研发端口前移至上海,与当地高校、科研机构紧密联动,这一举措就如同在创新高地建立了‘信息雷达站’,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前沿创新动态,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巨大价值。”

位于杭州市的宿州市杭州科创飞地

在上海、杭州等地建立的科创飞地,俨然成为了安徽连接长三角核心城市的资源枢纽。它们不仅为安徽带来了海量的项目和人才信息等资源,还搭建起了招商引资和考察交流的一站式服务平台。这一平台的价值,在安徽中小型县城及相对偏远地区的城市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曹贤忠举例道:“曾经在上海寻求发展却四处碰壁、找不到对接部门的萧县,借助科创飞地平台,成功打开了发展新局面;芜湖、池州等城市,也通过该平台实现了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显著升级。”

然而,曹贤忠也提醒,安徽“科创飞地”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,比如与“飞入地”经开区的竞争以及政策落地、利益分成等。对此,他建议安徽可以借鉴浙江的成功经验,推行政府主导与第三方运营公司合作的模式,通过设置“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量”“研发人才集聚度”等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,来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。此外,还可以参考上海虹桥商务区的做法,允许运营公司优先投资优质项目,借助市场化机制实现利益的优化分配。

“‘科创飞地’建设,是区域协同创新道路上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,相信随着模式的不断优化、区域合作的持续加强,这些‘科创飞地’必将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”曹贤忠对记者表示。

以创新为笔,以协同为墨。从黄浦江畔到江淮之滨,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到皖江城市带,科创飞地如同流动的创新基因,在长三角版图上编织全新产业脉络。当“上海孵化”携手“安徽转化”,“松江政策”对接“江淮市场”,这片协同创新的试验田,正书写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。(节选)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